新闻中心
大丰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现代农业发展快
发布时间:
2023-04-19 00:00
来源:
新华网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又一“黄金期”。5年中,全区高举绿色发展旗帜,秉持“带好头、领好向”的目标追求,围绕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重点部署,突出规划布局,狠抓关键措施,强化配套扶持,深度挖掘农业发展潜力,现代农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区农业开辟了一条富有时代特色的高效、高速航道。
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
“十二五”期末,全区粮食面积达204万亩,2012年实现全省首批“亩产吨粮县”,2014年粮食总产突破17亿斤,今年粮食总产可望突破18亿斤,比“十一五”末增加2.6亿斤,实现粮食产量“十二连增”。
粮食生产再夺丰收离不开全区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十二五”期末,全区新增大中型拖拉机1692台,联合收割机1613台,水稻插秧机578台,秸秆还田机1430台,农机总动力达84万千瓦,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8.9万千瓦,农机装备实现由传统粮食生产向林、牧、副、渔领域全面拓展和覆盖。2012年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2014年基本实现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区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大力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推进秸秆收贮利用,构建“组有堆放点、村有收贮站、镇有收贮中心、区有规模化利用企业”的秸秆收贮体系,拓展秸秆利用渠道,发展能源化、基料化、原料化利用。“十二五”期末,主要粮食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70%,集中收贮秸秆10万吨以上,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8%。
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回首“十二五”,我区现代农业在发展快车道上,取得了一个个硕果。我区建成区镇两级特色农业示范园区19个,其中国家级农业科技园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盐城市级现代农业园区15个。全区农业园区累计引进设施农业项目232个,园区总面积达到13.1万亩,园区核心区设施农业比重达到80%以上。突出高效设施农业。全区高效农业面积达125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比重达72%,设施农业面积达21.8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比重达12.6%。建成大中、南阳万亩永久性蔬菜保供基地。科学编制《大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5-2020)》。丰收大地、荷兰花海、梨园风光、七彩花田、姜尚公园、丰禾大地、海洋世界、渔家风情街等景点景区各具特色,独领风骚。精心组织开展郁金香、百合文化月、麋鹿生态旅游季、梨花节、油桃采摘节、菌菇美食文化节等各类节庆活动,提升大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丰收大地、盐土大地获评“国家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恒北村获评“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全国美丽乡村试点村”、“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金牌村”;荷兰花海、梨园风光、希望的田野获评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
品牌农业成效显著
5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农产品“三品”累计总数达360个,新增食用农产品产量88.23万吨,“三品”产量占食用农产品比重将逾45%。全区12个镇、4个农业园区和10个生产基地都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室,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检测能力由原来26个参数扩展到63个,形成了区、镇、村(基地、园区)三级检测体系。南阳镇辣根和大中镇早酥梨分别被评为蔬菜类和果品类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佳丰油脂“恒喜”商标获评中国驰名商标,“裕华大蒜”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大丰东沙紫菜”、南阳韭菜、辣根、柿子获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裕华大蒜、宏丰大米、麋鹿早酥梨、东沙紫菜获省名牌产品称号;我区被国家认监委认定为“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
科技支撑全面加强
“十二五”期间,我区着力健全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对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全面建成“五有”镇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和“五有”镇级兽医站,形成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网络。创新服务方式。实施首席专家“指点”、农技人员“蹲点”和业务团队“建点”的“三点”工作法,突出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备推广全方位服务。强化服务手段。建成区级电商产业园,华东地区首家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项目落户我区并正式运营,已入驻阿里巴巴、鸡毛箭、宅办公等13家电商企业。建成三龙镇“丰龙网”名特产品销售平台、丰收大地“农产品电子销售平台”和辉丰公司“农一网”农资销售平台等3个自主电商平台;建成区级农副产品网络营销中心,吸收114名农民经纪人和种养大户、135家涉农企业和合作社注册会员,收录宝龙龙虾、裕华大蒜、恒北早酥梨等20多类80多种农副产品资源信息。
上一页
下一页